觀點隨筆、閱讀筆記與一些讓我平靜的東西

🌞 近期關注:產品、寫作、溝通

2024-06-02 13:10

如果明天就得做就不想做了

在回顧  Lenny 的 On saying no 舊文 時,發現一個 #溝通 中很好用的技巧,例如:「明天要來處理提案了。」如果這時後心理浮現的是:『好像還有幾天 DL 先處理別的事好了。』高機率這件事就很適合說「不」。

但就如文中的前提,這僅適用於有太多好機會、但時間太少的人,並不是所有時候都能這麼靈活與彈性。

2024-06-02 10:22

透過預判來練習精巧溝通

有人總是可以在 #溝通 間迅速釐清狀況、即時提案,讓事情如自己所預期發展,但過去都不知道該怎麼敘述這種特質。

Wes Kao  將這種特質定義為 Finesse,並提到一個好用的練習方式:別人詢問你問題時,嘗試不要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回答你認為他想問的問題。雖然一開始可能會猜錯,但猜久了就會更擅長推敲言外之意。

事後細想這不就是通靈練習嗎 🧙‍♀️

2024-04-07 13:39

目前會不定期刪文,正在嘗試找出新的寫作方式。

2024-01-06 08:16

tags Memos 中是透過 API 先篩選,如果目前資料源是靜態生成階段拉取,可能頁面數會跟著 tag 數量增長,且會要將其他篩選邏輯一併在生成階段處理完畢。以現在資料量少的狀況來說應該還不需要,就先在前端上實做篩選了。

想起以前在 blog 上也有做過類似的嘗試(畸零地),但多了 Memos 的介面,讓發短文不用開一個個 .md 檔案容易許多,另外也新增了 remark plugin 支援更多種 Makrdown 樣式。目前使用幾天下來還滿喜歡現在的產出形式:易用、不會因為社群緊張也能更專注在想法,想分享的也可以再轉貼。

下一步會著重在 Manny Li 在 2023 年回顧 提到共鳴深度這件事,深有所感這可能是「自己願意一看再看的作品」的特徵之一,希望可以先從固定寫作開始,慢慢覺察到自己的共鳴點。

2024-01-03 07:59

原先是想透過 Flomo 來實做,以前使用過一小段時間,以擷取想法來說輸入流暢、支援不同平台介面、也能很容易連結到其他想法。

但發佈想法的頻率比較低,為此新增訂閱覺得不太划算,於是找了替代的 開源服務 Memos 來作為輸入介面,同樣支援 Comment, Reference 等連結關係,並部屬在自己的 local 上,透過 ngrok 釋出。

Memos 有開放 API,可以在網站部屬時取得資料,並靜態生成此頁面,也有支援 Webhooks,當在 local 端發佈更新時就可以 trigger Vercel 進行部屬同時更新至最新資料。

目前先實做完雙向連結與 webhook 的串接,另外 Memos 也有支援 tags,之後再來研究怎麼實做 tags 功能在此頁面上。

2024-01-03 07:28

Hi !

你現在看到的區塊是在實驗中的寫作方式,參考自 Pin 起來!部落格提到的一位創作者 Linus Lee 所創造的 Stream 頁面 ,並試圖減少自己在寫作以下阻力:

  • 避開公眾討論空間,能更專注在創作,不會有社群壓力。
  • 有類似社群媒體的發文介面,降低內容長度跟內容發佈的門檻。
  • 有短文互相引用來延續原本的想法,促進自我對話。

內容可能隨時會有修改、移除,直到嘗試出比較適合創作的方式。

Link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