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愛看別人談戀愛

6 min read

# sharing

前陣子分享了帶給我能量的 Happy Tag,其中一則是「Eagle 存了各種會噗嗤一笑的內容」但到底這些噗嗤一笑的內容是什麼?

對,沒錯,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在看別人談戀愛(剩下一半是迷因),尤其最近看動畫二創看到癱瘓人生,特別想要來記錄下這個奇妙的行為觀察。

每年大概會有約 1 個月的時間,我會熱衷於某對 CP,並從中獲得大量能量。這樣描述可能難以理解,到底看別人談戀愛有多補充能量?

首先呢,光是看著 CP 互動的當下就有一陣快樂。而在狂喜之餘,腦子裡都會迴圈各種小點子想像 CP 的互動,又再得到一陣快樂。而在作品熱度還未消時,也會有很多二創作者再丟出更多糧食出來,繼續延續這陣快樂。如果情況允許,自己也可以自耕一些糧食 ……

天啊,這是什麼快樂永動機!

但問題是,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這件事讓我這麼快樂?樂此不疲延續這個行為模式從小到大,甚至有些 CP 的二創,事隔多年我還是會重複閱讀。趁著好奇心作祟,跟室友進行一段時間的討論後發現一些模式:

  • 雖說是狂熱某對 CP,但大多數時候更喜歡的是 CP 中某個角色,而且通常是偏近自己感情角色中的那方,有別於剛好身邊朋友大多是喜歡偏離自己感情角色的另一方。

  • 在討論 CP 時,比起互動更喜歡談論角色動機、抽象特質以及怎麼成為這樣的人。例如,透過過去 CP 的綜合觀察,發現自己很喜歡克制的屬性,因為克制對我來說是人類美好特質,包含溫容跟理性的綜合,又同時緊鄰著真實。

  • 對 CP 的狂喜不影響生活中的感情狀態,不像 《The Art of Loving》 中感傷性的愛,愛變為一種白日夢,但落為真實關係中就會冷漠,無法在當下之中愛。

簡言之,看別人談戀愛對我來說私領域的模仿欲望泉源。如 《Wanting:The Power of Mimetic Desire in Everyday Life》 中說的名人島,不可能觸及的虛構角色,可以自由、正向地模仿。

舉例來說,像是職涯、創作,社群網路可以看到大量的分享個人的創業、就業事蹟或創作歷程,有很多楷模可供選擇,而困難的是謹慎的選擇,確保自己形塑出可靠的偏好。但不知為什麼,關於私領域,很難在公開場合很少看到戀愛史、戀愛互動的內容,而且即便再怎麼詳細,大多也都是相處片段,很難像故事情節一樣連帶人設被清楚的呈現出來。

也許就是這樣的原因,順著自己喜歡看的作品形式,CP 就成為私領域的模仿欲望出口也不一定,而且在想像力的世界裡,彌補了現實中在看到私領域討論大多務實、渺小的缺失。

當然除了模仿欲望外,我很常在同人文裡遇到很強烈的情感共鳴,時常看到鼻酸甚至哭出來,也許是我虛構寫作看得不夠多、又或者在常見的愛情論述裡遇不到有所共鳴的脈絡情節。這也是另一個我喜歡看 CP 談戀愛的原因。

總之,沒想到只是為什麼喜歡 CP 會就著這麼正經的結論。每個 CP 也都有細緻不同的原因,也許後續應該要好好記錄從小到大喜歡過哪些 CP 1(雖然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承受這樣的自我揭露)

Footnotes

  1. 用註解小小聲的分享最近喜歡的 CP 是 Ave Mujica 的初祥,主初推,如果有同好歡迎聯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