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如何研究

15 min read

# review

舉凡只是在網路上看到一個不解的關鍵字、或老闆指派你一個主題的 Survey,我們生活周遭充斥著需要快速了解一個主題 的時候。

但我們第一個解決方案可能是 Google 看看前十個搜尋結果、也可能伸手問問鄰居同事相關資料,卻鮮少有機會想過:一次主題研究應該從哪裡開始起手?最後如何才叫告一段落?之後又怎麽再回溯這份記憶?

常見的做法

如果今天丟給你一個關鍵字「拖延」,我們會怎麼研究這個主題?

我們會上 Google 搜尋打下:拖延。

  • 逐一點開前十個關鍵字並閱讀內容。
  • 閱讀後記下筆記、存下文章在自己的紙本、數位筆記系統。
  • 接著我們發現了其他關鍵字:自律、動機理論等等,順道還知道了一本書叫做 < 拖延心理學 > 更有心的人甚至還會馬上上圖書館去預約一本,
  • 接著再查「自律」、「動機理論」重複 1–4 個步驟。
  • 直到時間到了頭,我們交差了事、存進我們的資料夾後便再也不見天日。

以上的過程形成一種無限迴圈,知識透過網路喪失邊界變得永無止盡,在溫伯格的 < TOO BIG TO KNOW > 中稱這個現象為資訊過載(Information Overload)。

然而溫伯格道出了趨勢、卻沒有給我們怎麼處理知識的解答。要解決一個研究的無限延伸,內容面有兩個可以著手的點:一個是目的、另一個是架構。有目的我們不會無限上綱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有架構我們不會節外生枝的在資訊海裡迷路。

在開始一個研究之前,記錄下自己的研究目的放在文件的最前面,反反覆覆的提醒自己。

簡單的說完了目的,那要怎麼發展架構,轉而參考了日本知名創意總監  -  水野學的 < 品味,從知識開始 > 來思考怎麼有紀律的累積知識。

  • 了解普通、掌握流行

由於創意總監的工作需要鑑別一個東西的好壞,< 品味,從知識開始 > 否定了創意的天賦論,主張設計品味來自有紀律的累積知識。其中要累積的知識就是「普通」與「流行」。

書裡闡述的角度是以設計為出發點:「了解普通」就是了解經典設計,看得出哪些作品怎麼好壞;而「了解流行」就是知道設計趨勢、現下設計趨勢為什麼受歡迎?如果類比到應用到科學領域:「了解普通」就像是了解主流理論,看得出不同的說法哪裡合理不合理;「了解流行」便是知道大家還在討論什麼、還有什麼疑慮?

舉例來說:如果我今天要設計一個數位筆記的軟體服務,我會先看一些產業趨勢報告或分析文章、知道數位筆記有哪些經典與現在的流行,甚至是大家考量的比較重點。接著分析耳熟能詳的服務:Office Word, Google Docs 到 Evernote 等等看看他們的優缺點,最後看看近幾年得獎流行的服務:Bear, Agenda 他們為什麼流行跟以上經典有何不同。

當我們知道我們研究的目的、要根據目的了解普通跟流行是什麼,我們要研究的方向就清晰的多。

架構之外的可能性

在目的之下,了解普通、掌握流行可以讓我們提出「不會錯」的方案,但因為這些知識都是已經存在的知識。我們無法注意到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所以需要有紀律的刻意打破想像。

Coolhunting 中文叫做酷獵,在最原本是出在行銷領域用來掌握趨勢的手法,後被時尚產業應用,作為了解時下流行的工具。

酷獵不只時尚產業可以用,在研究之中我們也可以讓靈感來自於不一樣的刺激,像是:不同領域、抽象化後的類比、甚至完全隨機的產物。

以數位筆記的服務為例:

  • 我們將數位筆記拆解成「數位」、「筆記」,接著延伸到不同領域像是:數位「創作」、「非數位」筆記等等的服務;
  • 或是我們抽象化類比,將「筆記」這個概念抽象化成「捕捉」、「整理」等等的概念,再類比到像是:拍照的人怎麼紀錄儲存照片、如果是做實驗的人怎麼規劃數據;
  • 甚至只是全然隨機的刺激,我們打開以前的資料隨機瀏覽,意外發現心理學、或是其他相關的文章。

以上這些內容上的策略可以解決我們資訊如何開始、如何成長、如何結束。但研究的工具有沒有什麼我們可以努力的空間,來幫助我們做研究這件事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具最主要是幫助我們做外部認知 ( External Cognition ) -  從搜尋、儲存到提取,利用工具可以加速、強化我們原本處理能力。由於本篇文章沒有打算討論一個正式的論文研究,所以不會提及論文資料庫、或研究專業軟體,就只提我最常用的:搜尋軟體 Google Chrome 與數位筆記軟體 Evernote 跟 Eagle。

我們真的夠瞭解 Google  搜尋了嗎?

研究一個主題的搜尋時間,除了對主題的了解、下關鍵字的能力之外,最硬性的就是 Google Chrome 的操作時間,如果我們可以操作的越快,自然搜尋的速度就可以越快。所以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些 Google Chrome 在研究時常用的快捷鍵、語法與功能來提升我們研究的速度。

Google Chrome 快捷鍵:快速瀏覽

這些常用都是在幫助我們快速比較、瀏覽資料,不需要讓手還要拉到滑鼠一個個點擊做精準操作。

其他可以參考 Chrome  鍵盤快速鍵。Google 搜尋功能:精準搜尋

除此之外搜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使用特殊語法,讓我們可以更精準搜尋。最常用的有:

  • 特定單字,例如:"想要搜尋的單字"
  • 不要的內容,例如:想要的內容 -不要的內容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善用進階搜尋,例如說:搜尋了英文的關鍵字、卻將進階搜尋設定成所有中文頁面,就可以找到中文的搜尋資料,更討厭英文的人,甚至可以在英文頁面整頁翻譯成中文,初步閱讀、針對不是很了解的地方再回去比對原文。

我們也可以利用 Google Chrome 自訂引擎:快速搜尋,在設定 > 管理搜尋引擎裡面,新增自己的搜尋引擎。

像是我們常常到特定網頁查資料,就可以將 搜尋網址後面關鍵字置換成 %s,之後就可以利用 Command + L 、輸入關鍵字縮寫、打上空白鍵 進入特定搜尋引擎。

快速捕捉:Evernote & Eagle

當在 Google Chrome 上我們可以快速的搜尋的時候,接下來就是快速儲存讓我們更快捕捉所有想法,以下都是筆電的使用情境,一般桌機或是手機的情況下,有些內容我會先暫存在 FB Save 、RSS Reeder Star 標記之中。

Evernote Web Clipper

如果是 Evernote 愛用者大多都會安裝 Evernote 的擷取工具 Web Clipper 讓我們一鍵 ` 擷取整個網頁內容,但比較少提到的是 Evernote Helper。

Evernote Helper  視窗 Evernote Helper 是 Evernote 自帶的一個快捷工具,他會縮在上圖的工具列之中,只要快捷鍵 Control + Command +N 就可以打開它,把我們想要紀錄的內容記在其中。第一行會自動轉換成那則 Post 的標題,其他則是內容,最後 Command + N 就可以儲存這則記事到 Evernote 之中。很適合臨時需要速記的情景、或是不適合用 Web Clipper 擷取的內容。

Eagle

然而有一些資料是比較碎片化的靈感、圖片,這類的內容我會用 Eagle 來捕捉。Eagle 是最近興起的一個圖片管理工具,同樣也有出插件幫助我們快速抓下照片。

Eagle 靈感捕捉工具我們可以 Command + Shift + A 快速區域截圖、也可以 Command + Shift + L 整頁圖片下載,甚至只要將圖片拖曳拉到中間的藍色區域就可以保留圖片,非常迅捷快速。

提取逝去的資料 Tag & Folder

當我們搜尋到、也儲存了資料,應該被怎麼加工保存才可以最快的被提取跟再搜尋,引用自電腦玩物的資料哲學,發展出以搜尋為主、Tag 為輔、Folder 管理的機制。

首先,資料在最初就會被分為分析類資料、靈感類資料還是檔案,分析類資料大多是長篇的文章、在討論一個議題,我會將這類的資料用 Evernote 工具放進 Evernote ,而靈感類則是片段的想法、啟發性的文字等等則會放進 Eagle 之中。至於一些自炊的書、檔案則會放在 Dropbox 裡面。

Tag 清單當分析類與靈感類檔案捕捉下來時,都會被暫存在 Box (未分類資料夾)之中,每週會安排時間幫這些資料下 Tag ,下完 Tag 會移動到 Achieve (完成資料夾):

  • 第一種是 Descriptor:描述資料的類型,尤其有一些資料有特別的情境,例如:演講筆記、線上課程筆記、讀書心得這類的都會被標記下來。
  • 第二種是 Project :描述資料應用的專案,Project Tag 會再依照年份、單位去分類,例如:2018 Project 下有某組織_某堂課的 Tag。
  • 第三種是 Knowledge :這邊是知識的類型,這邊會依照自己的人生規劃的熱點去分,例如:我立志成為服務設計、互動設計及動態設計師,就會分成這三大類,這邊的分類會盡量從簡,以不變動為主。

Evernote Notebook 而 Evernote 比較不同的地方是,有一個 In Process Notebook,裡面集合了各種目錄 Post ,有時有想到特定主題的時候,會搜尋相關內容的 Post 集結到該目錄 Post 之中,作為知識的節點。

結論:自問自問、研究研究

自此以上,我曾經會將研究結果整理,放入一篇 Evernote 的 Post 之中,但無論我怎麼在初期編輯,都會有在未來難以閱讀的問題。

簡報模板所以我將以上的架構整理到簡報的模板之中,每一次研究都會參考模板刻意整理成一份簡報,雖然增加了文書的工作量,但是多了費曼技巧( Feynman technique )- 讓我可以自己教自己一次確認是否了解研究內容。

簡報對我來說,是更高層的後設工具,打造模板架構時,會自問自己怎麼自問、研究自己怎麼研究。

以上的研究流程都是個人經驗的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發展自己的研究方法,甚至進一步找到後設工具、奠定自己學習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