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設計思考的工作坊

15 min read

# review

前陣子一個籌備了兩個多月的清大服科所設計思考工作坊終於在 2018 年 12 月 9 日落幕,舉辦工作坊對我來說已經不僅僅只是一次推廣,而是對我三年以來對設計的質問、回顧與再出發,也希望打破大家對於設計思考工作坊的想像,而這一切都要從一句質問開始:

設計,到底是什麼?

半年來這問題像是夢魘,讓我陷入深深深深的自我懷疑,一路上從不是設計科系的人進入這個領域、到跨領域踩入設計領域、又再進入設計科系,從設計思考、人機互動設計、服務設計再到數位設計,一個設計可謂各自表述。如果說:「設計是一門解決問題的學問。」似乎太過萬象,如果說:「設計是一門運用媒材表達創意的學問。」又顯得藝術了,如果說......

設計,也許就是一門要你去思考對你來說是什麼的學問?

這促成了我們這次的主題:「思考設計」我們希望重新思考設計思考這件事情,從更本質的角度出發,去實驗我們自己的設計態度,不再用 Mindset 自欺欺人,讓它可以被帶走、讓你去執行並思考,這樣最終你也會創造出自己的設計呢?

於是我和我這過程中最最感謝、同為工作坊組的夥伴銘佑達成了某種共識,這次工作坊將會是最癲狂的一次,我們要打破設計思考過往的限制,什麼設計思考就是一種思維?什麼設計思考就是五個步驟? 讓我們來重新思考這件事,創造想像不到的工作坊。

思考設計後,一層層抽絲剝繭後我們看見的設計有哪些?

不甘壟斷的市場

在台灣,似乎一說到設計思考這個名詞就會想到 IDEO,然而設計真是如此嗎?設計學院對於設計思考僅止於聽過的程度,這樣說起來,設計思考真的能代表設計的本質嗎?

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一開始我們試圖在生活裡面做設計去尋找設計的想像,但是這樣還是不夠,我們訪談了上一屆的學員,參考 Minerva 大學 HCs 的概念,最後選擇把我們覺得設計流程裡面的技能全部列出來,成就了我們第一份技能表:

我們大多數時間使用 Dropbox Paper 與 Google Drive 共編

緊接著融入這半年在設計學院所見,收斂選擇了最能代表設計的幾個概念變成核心技能,分別是:

共創、抽象化、迭代與說故事

尤其是抽象化與迭代是本次的課程重點。抽象化的部分我們訪問了設計學院的學生與看了相關論文作為參考,並試著讓設計學院在基本設計課程裡面會練習到的內容,變成小遊戲可以在短期內生動的體驗,甚至將抽象化分解在流程之中,讓許多 Define 與 Develope 不再只是心法。

準備丟下水球的大家

迭代方面,課程結構本身就是緊依著迭代的概念來規劃,在每一次一個概念之後都會有試作時間並尋求回饋,我們也安排時間讓他們詢問其他組與老闆的意見。從這些技能出發,最後選擇套用英國設計協會 2005 年提出的雙鑽石流程,既能包容 IDEO 的設計思考,又能延伸這些核心價值。

資訊設計之中的 RWD

要能讓大家在兩天內把設計思考帶著走,收斂出核心技能與框架之後,接踵而來的問題就是,我要怎麼傳達與設計工作坊的體驗?才能達成這樣的挑戰。

根據訪談的結果,我們發現很多學員反映實作時間不足,但僅僅兩天多一點的工作坊,還能怎麼加時? 面臨著時間壓力的限制,我們決定從 Coach 的訓練與教材著手,發展出這次的課程框架:

七分 Coach、兩分課、一分教材,加一點美好的元素 XD

從 Coach 出發,邀請了以前在 顧問公司 - 應用劇本實驗室 實習時的工作夥伴來做培訓,豐富的工作坊經驗讓 Coach 們對於工作坊的想像更加具體,並且大量壓縮工作坊期間的課程時間,讓 Coach 可以有更多時間陪伴學員實作。

課程則專注在使學員可以掌握核心的概念,在每天的早晨的開始以核心技能的小遊戲出發醒腦,讓他們在一陣哄笑之中開場,接著切入課程的,都預先安排好生活化的舉例讓他們更能思考,最後在實際的設計執行上,讓簡報以保持全局的想像為主、口述內容以引導代入為輔這樣的設計。

最後剩下的那些設計工具?注意事項這些細節呢?甚至更多知識呢?這一塊被安排在編纂好的講義與大量的卡片教材之中,並設計成可以容易翻閱的 A5 形式,讓他們上課時聽不懂可以隨時翻開查看、實作時忘記也可以馬上打開,像是小抄本一樣帶著走。

在側邊加上容易翻頁找頁設計,並安排 check list 大家帶回去的時候可以反思學到哪裡。

這過程中收穫最多的就是在服務與資訊設計這一塊,如何在不同接觸點上運用 RWD 的概念,並且讓這一套成為可以反覆利用 SOP 或模組呢? 這個設計過程中,重新應用這些概念,並重新閱讀了許多使用者研究相關的論文,算是一個難能可貴審視自己過去學習的機會吧。

99% 的實用與超越 100 % 的酷

在與工作坊組的小夥伴討論過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 ”useless fun“,有一些最快樂的,就是我們在想一些不是最實用、但是能代表我們風格、信念的事情,而這一次我們的堅持就是「好玩」。

第二天晚上臨時排演的開場

無論是取代棉花糖挑戰的水球遊戲,我們試著設計把水球從八樓丟下去看會不會爆破、白爛的研究題目有人扮演水熊蟲在舞台上蠕動、角色抽象化的演戲有人像個皇帝、敏感小辯論緊張一觸即發的氛圍、重金屬一片漆黑之中嘶吼開場、甚至情急之下開發的小程式刷一些有的沒的幹話彈幕等等,

這一點點對「好玩」的堅持,反而是大家最印象深刻的地方,這讓我第一次發現以人為本的設計之外,以前設計學院所重視的,風格這件事情,有多麼重要。

謝謝 core team 與 coach 們

這個過程中謝謝 Core Team 的其他人支持我們,有培訓組幫我們撐住教練的培訓,總籌組幫我們維繫團隊氛圍,並包容我們這不是這麼正相關的堅持(甚至還要另外的預算 XD ),沒有你們,我們早已被自己的夢給壓垮。

最服科的企業合作

企業合作是很多工作坊的夢,謝謝服科所老師的牽線讓我們有這次機會與果物配合作,對於還不是聲名大噪的我們來說,企業合作是一件又愛又怕的事,一開始我們擔心產出結果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思索兩天的工作坊,到底能產出什麼?為確保產出我們使用了大量表單,並在最後經歷大量內部會議之後,我們選擇工作坊最能發揮的戰場:教育訓練

悄悄參與其中的 Darren

作為教育訓練,首要設計目標就是如何讓企業可以更銜接進工作坊之中。從一開始預先準備好的厚厚一疊產業資料讓學員們在工作坊前閱讀、發問時間安排企業成員實際上台講解、最後安排員工加入組內參與討論一起貼便利貼。

這過程中我看見學員把公司面的狀況實際考慮進最後的設計之中,並親手拿著自己的設計雛形去詢問老闆想法、詢問後台技術細節,藉此迭代自己的設計;對於果物配來說,他們也在學生研究與設計中得到了一些產品上的啟發,這是貨真價實的達成了我們希望的共創。

如果說服務設計就是要考慮利害關係人,這就是了。

兩倍大的夢,一點五倍大的實踐

整個工作坊的過程中,我們創造了很多想法、也放棄了很多想法,從一開始每一階段都希望有個核心技能、量化研究的學習、甚至是一個可以帶走的小遊戲,這些我們都放棄了。但我也看見,正因為一開始我們就作了 200 % 的夢,才會有這 150 % 超越 100 % 的實現,整個過程中,只有一句價值觀的應驗。

Why not ?

每一次未眠的日出、每一篇論文、每一次簡報改版複製又貼上、逐字稿的例子修改、甚至到當天當下:「是不是還可以再加什麼,再加個過場的小梗吧?」我總是想,只是個設計思考工作坊,為什麼要繼續這樣下去?

但想著想著,最後又覺得為什麼不呢 ?帶著不如 "Do worry“ 這樣的心情,不知不覺間工作坊也結束了,在服科所碩士生涯裡面留下濃烈的一筆。

Lecture Coach 一條偶爾有點孤獨的路

Mind and Hand

寫到這邊,在這個最忙碌、最徬徨、最迷惘的半年,我只剩下這個信仰,是我對設計僅存的相信,最後我辦了這場工作坊,回顧了我在這條以人為本的設計的種種,接下來,我要去尋找屬於我自己的設計了:

也許是像發明家一般?又彷彿是像個研究員一樣?又或許偶爾是信手捻來靈光一閃的藝術家?更有可能以上皆非,只是在對的時間,作最正確的決定,這樣的簡單樸實,也說不定。

我們將會毫無保留把這一切全部留給我們的學弟妹,請大家敬請期待下一屆的清大服科所 設計思考工作坊,這次體驗到的學員朋友們如果開始思考設計,謝謝你們給我們這樣的機會,這次沒體驗到的朋友也沒關係,機會一直都在。

希望有一天,你我都可以在質問設計的過程裡面,找到自己。